李白 望天门山

这篇文章简介介绍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并着重介绍了李白的著名诗作《望天门山》。读者将能了解到这首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并能深入研究李白的诗歌造诣和诗风飘逸的特征。喜欢文学艺术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这篇文章。

1、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平平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2、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3、作业:

4、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中国诗歌的震撼。

5、回字的讲解。

6、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7、考查意图:考察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8、开:劈开,断开。

9、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10、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11、两岸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12、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13、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14、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1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16、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7、考查意图: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18、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1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20、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21、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22、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3、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24、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新课开始,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的图片,学生很自然地被吸引过来,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看图说出山的特点,为理解诗句的内容打下基础。另外再让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说到长江,我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看了画在,听了解说后,自然能说出长江水的特点: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水流湍急等,概括地相当准确,这样很自然地寻找到读第一句诗运用的语气。当学生理解第二句读书时,我又播放了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展开大胆地想像,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在学生画画时,我播放了配音的诗朗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真正理解诗句的内容。

2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26、回:转变方向。

27、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28、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29、诗人用 两字写出了江水的浩大声势,用 两字写出了江流回旋激荡之态。(分)

30、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31、给古诗配画,真正理解诗的意境。

32、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33、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34、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5、出:突出,出现。

36、请借助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加以想象,用简明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图景。(分)

(0)
上一篇 06-05
下一篇 06-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