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的诗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古诗,具有朗朗上口、句句入韵的特点。它充满了壮烈、感伤、思乡等情感,描绘了从军征战的艰辛与忧愁。作为古典文化的经典之作,《长歌行》常常被用于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

1、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导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4、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5、语言品味:

6、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7、品读探究:

8、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语言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9、导入: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10、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11、指名复述故事。

1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13、课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课后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14、整体感悟:

15、感伤的字眼

16、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17、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18、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19、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20、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21、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2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2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4、何:多么

25、感伤的内容

26、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27、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28、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9、检查学习情况。

30、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31、详略分析:

3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33、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34、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35、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6、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37、诗歌诵读:

38、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39、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40、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41、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42、田田:莲叶长的茂盛相连的样子。

43、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完成课后习题二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44、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45、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46、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47、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48、课文段落安排详略得当,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

49、通过教与读掌握该课生字生词

50、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51、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52、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53、人物赏析:

54、体验反思:

55、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56、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57、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58、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9、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60、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0)
上一篇 10-09
下一篇 10-0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