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老子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在这个充满着喧嚣和浮躁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事物所迷惑,而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内心和追求。老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和文字来描述的,只有通过内心的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同样地,名字也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本质是无法被名字所限制的。我们应该放下表面的浮华和虚荣,去探索内心的深处,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和意义。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9、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我不愿采取攻势而情愿采取守势,我不愿前进一寸而情愿后退一尺)
1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3、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1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9、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宇宙原始混沌物质分裂成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产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产生千差万别的事物)
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22、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2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5、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7、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道德经》
2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29、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6、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8、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道德经》
3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0、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4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4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3、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李耳《道德经》
4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4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7、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48、美之为美,皆恶已;善之为善,皆不善已。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50、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51、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5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5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
5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5、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5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5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58、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统治人民,就先用言辞表达对人民的谦虚;要领导人民,就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59、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
6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道德经》
62、柔弱胜刚强(柔弱能战胜刚强)
6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64、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6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6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6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7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2、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7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4、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6、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7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9、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80、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8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8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8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8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6、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7、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8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89、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91、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92、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道德经》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
9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95、大道至简——老子《道德经》
9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所以功勋不没;不自高自大,所以成为民众之长)
97、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9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9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00、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10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02、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10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10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0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10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0、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
1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2、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13、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11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1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1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1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11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2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2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2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23、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12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2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28、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2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13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3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3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13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13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35、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3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3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13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39、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
140、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4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4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4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4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46、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47、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48、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14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5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151、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15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5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5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55、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
156、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57、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5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5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60、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61、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16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6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64、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6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6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7、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6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6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70、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171、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7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从事学问,知识要天天增加;致力于提高境界,知识要天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无为,虽然无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
17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7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75、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176、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177、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17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7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8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8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8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83、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8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18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86、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18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8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189、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19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9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93、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老子
19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19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9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9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198、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两军对垒时,悲愤的一方获胜)
199、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0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20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0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20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06、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20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0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20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道德经》
21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最圆满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会败坏;最充实的好似空虚,但它的用处不会穷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辩的好似口齿木讷)
211、原生质,质生空,空生时,时生万物。
21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1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214、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1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1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21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18、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2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2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2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22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2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22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225、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26、治大国,若烹小鲜。
227、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2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30、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长夜未央,寂寞成殇。
231、治人事天,莫若啬。
23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3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3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23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3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23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39、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24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241、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
24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43、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
244、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4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2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24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48、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49、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50、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25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5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25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254、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5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5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25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258、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25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6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261、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26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26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