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理念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荀子的语录中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其中有许多经典的名言警句,值得我们深思。
荀子曾说:“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时,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才能真正做到。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相信他人的能力,给予他们信任和支持,才能让团队更加强大,事业更加成功。
荀子的语录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名言警句,如“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等等。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领悟。
1、躁:浮躁,不专心。
2、绝:动词。横渡。
3、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须臾:片刻,一会儿。臾,音yú。之:结构助词,的。
5、君子:这里指德才兼备的人。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7、例装句
8、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9、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0、者:比较特殊的代词,可用在动词后表“的……”
11、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12、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13、镂:音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14、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5、輮以为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16、舆:车。利足:脚步快。利,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快。
17、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音xìng,通“性”。 天性,天赋,资质。
18、螯:螃蟹的大钳子。
19、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20、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21、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22、焉:于之,在那里。
23、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2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25、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6、 语言表达训练(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迹)
27、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8、輮:音róu,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以为轮:即“以之为轮”。以,介词;为,动词。
29、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30、锲:用刀雕刻。
31、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32、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3、已:动词,停止。
34、跪:脚,蟹腿。
35、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36、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37、绝:横渡。
38、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9、基训上的习题
40、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功:指取得成功的原因。舍:停。
41、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2、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43、须臾:片刻,一会儿。
4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45、而:连词,在文言文中用得非常广泛灵活。在本文中有这样三种用法:
46、彰:清楚。
47、骐骥:音qí jì,骏马名。
48、虽:复句中表示让步关系的常用连词,等于“即使……也”
49、其:代木。中规:合于圆规。这里用意译,与“中绳”同。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50、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集中,脉络清晰。例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第二段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肯定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物”的重要,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一句作结,条理十分清楚。第三段论述学习应取的态度,先讲积累,次讲有恒,后讲专一,层次非常分明。
51、君子曰:
5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5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54、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55、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螯:音áo蟹钳。
56、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如,文章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此的排比句式在文中很多,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和“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服的力量。
57、博:副词,广泛。日:时间名词作状词,有“每一天”的意思。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音cān,训为“验”;故译为检验,检查;另译同“叁”,多次。省,音xǐng,训为自我检查省察。乎:介词,于。
58、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59、知:同“智”,智慧。明:高明。
60、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6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62、正字正音;
63、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64、而见者远:意思是在老远就可看见招手的人。而,表转折。见者:名词性词组。
65、舟楫:船只。楫,音jí,船桨,这里指代船。
66、判断句
67、跬:音kuǐ,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步:等于今之两步。现在用一只脚迈出一次,就叫一步。
68、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69、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70、了解作者,解题:
71、假:借助,利用。舆:车。
72、骐骥:骏马,千里马。
7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74、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7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蓼蓝(更)深。青:第一个是名词,即靛青,一种染料;第二个是形容词,显得更青。青色即蓝色。之:代“青”这种染料,构成复指。蓝:名词,即蓼蓝(蓼科的蓝),植物名,其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此引申为颜色。
76、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77、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78、彰:明显,清楚。
79、挺:直。
80、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音nú,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81、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82、介绍作者解题;
83、 古典诗词积累
8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85、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86、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87、受绳:经墨线丈量过。
88、于:介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解释“从”“对于”等。另一种是表示比较,一般用于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语之后,可解释为现代汉语的“比”。
89、试译难句。
90、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91、被动句
92、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93、以为无以:是一种凝固结构。“以为”也就是“以之为”,“以”后省了宾语“之”。
94、鳝:音shàn,鱼之一种,形状像蛇,身体黄色有黑斑,生活在水边泥洞里,肉可食。亦称“黄鳝”。 寄托:这里指存身。者:与“可寄托”组成句词性词组,作“无”的宾语。
95、挺:直。者:语气词,表提顿。
96、词语:輮槁暴受就中
97、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一:专一。
98、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介宾词组“于此”。
99、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00、词语:跬镂一焉
101、兴:起,兴盛。
102、参省:
103、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104、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游泳。
10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06、则:连词,一般用表连接复句中的分句。可以表示条件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解释“就”“便”。
107、假:动词,借助,可意译作“利用”。
108、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
109、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10、神明:精神智慧。
111、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112、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113、锲:音qiè,用刀雕刻。
114、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15、辨析文中重要读音,找出通假字;
116、课后思考练习题
117、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118、背诵课文
119、为:动词,形成,凝结。之:代冰。
120、跂:音qì,踮脚,提起脚后跟。
121、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2、于:介词,表动作施及的对象,不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123、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一种龙。《说文》云:“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去。”
124、利足:
125、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126、渊:深水。
127、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128、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129、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中:音zhòng,动词,符合。绳:木工用的墨斗线。
130、之:代直木。然:代词,这样,代“曲”。
131、金:指刀剑,这是借原料代产品的借代修辞格。不说刀剑而说“金”,是为了与上句的“木”相对。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动词,接近,靠近。砺:音lì,磨刀石。
132、致:到达。
133、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34、黄泉:地下泉水。
135、受绳:用墨线量过。
136、埃土:尘土。
137、词语:浮≈隆假
138、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139、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140、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14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42、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143、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槁暴,枯干。有:通“又”。槁:音gǎo,枯,干枯。暴:音pù,“曝”的本字,晒,日晒。
144、跂:提起脚后跟。
14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146、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147、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14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善:善行,好的行为。神明:指人的精神。《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得,获得。心:思想。焉:于此。
149、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150、无以至千里:即“无以之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15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152、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153、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54、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