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其规定每句七个字,每句的韵脚相同,且整篇诗的韵脚也相同。这种诗歌形式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诗坛的主流。七言律诗的创作要求严格,需要诗人在表达情感的同时,还要注意韵律和格律的运用,因此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形式。
在七言律诗中,诗人们用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思想,描绘了瑰丽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从杜甫的《登高》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从李白的《将进酒》到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七言律诗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重要的诗歌形式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七言律诗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1、别中都明府兄
2、金陵晚望
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
4、野望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乐府·将进酒》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8、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9、山行
10、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虞集《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11、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
12、鹦鹉洲
1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
14、偶成
15、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韦庄《古离别》
16、曲江二首(其一)
1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18、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
19、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20、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流莺》
2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22、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3、寄崔待御
24、赠郭将军
25、书愤
26、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上洛桥》
27、造化可能偏有意。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28、枫桥夜泊
29、秋林晚岫图
30、霜月
3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登金陵凤凰台》
32、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3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34、一鞭清晓喜还家。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35、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36、思吴江歌
37、曲江二首(其二)
3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府·将进酒》
39、通常的上四下三句法,如浦起龙云:“‘独宿’二字,一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正即景而伤‘独宿’之况也。”(《读杜心解》)如方回云:“此严武幕府秋夜值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诗之样式极矣。”(《瀛奎律髓》)如王嗣奭云:“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联上为句法之奇,今细思之,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杜臆》)作为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如施补华云:“‘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作一顿挫,实七律奇调,今人读烂不觉耳。”(《岘佣说诗》)按:王嗣奭初亦将“悲”字“好”字连上,即上五下二的变体读法,之后觉得“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又回到上四下三的读法。又《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以平常句法读,难以理解。若按“错综句法”,读成“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则语意便豁然明白。(详下节)受此启发,还可将“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理解为“自语永夜角声悲,谁看中天月色好”。
40、登高
41、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雍陶《天津桥望春》
42、宿府
43、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4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5、征人归路许多长。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46、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陈亮《水龙吟春恨》
4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48、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4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50、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5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2、积雨辋川庄作
53、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悲哀碧。《菩萨蛮》
54、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55、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56、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毛熙震《清平乐春光欲暮》
57、暖风十里丽人天。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58、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59、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张九龄《归燕诗》
60、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以前照古人。《把酒问月》
61、秋思
62、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