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醉书”是唐代诗人张旭所作的一首诗,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名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独自登上望湖楼,俯瞰湖水和山峦,感叹自然美景之壮丽,以及人生的无奈和彷徨。此诗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情感,更是抒发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这种感受在现代社会中也仍然存在,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然的美好和重要性。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3、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一场大雨真的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4、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5、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6、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7、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8、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9、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0、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

11、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1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3、指名说。

14、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15、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

16、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

17、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18、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19、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0、下列选项中对作者与诗歌内容判断有误的两项是(分)

2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22、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23、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24、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总结拓展

25、创设情境: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通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26、白诗这两句运用了对比,讽刺得手法直抒胸臆。该二句对当权者和无为者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刘诗则抒发乐观的情绪,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乐观豁达之情。

27、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8、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9、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30、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写作风格(能更好了解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31、解惑教学生字词:

32、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33、学会本课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4、望湖楼下水如天

35、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36、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37、指名读

38、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39、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40、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41、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2、师准备相关课件。

43、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44、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了解苏轼写西湖雨的心情)

45、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46、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47、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48、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十五年后,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49、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50、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51、思考并讨论:

5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0)
上一篇 01-22
下一篇 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