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象。文章的引言可以这样写:
“常记溪亭日暮,想象着那一幅美丽的景象,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而又美好的氛围。王之涣的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停下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1、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回答)
2、课文里连用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4、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5、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思想感情——一个“乐”字贯穿全文。自读这篇课文,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6、背诵课文。
7、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8、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读懂文意,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9、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0、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1、反复诵读,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1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13、自读这篇文章,首先要根据“自读要点”和课文前的“自读提示”,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在这基础上完成课本的“练习”和本教案设计的“自学作业”。自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还可以把本文与《登泰山记》比较,找出其异同。最后,就文章的重点问题请教师讲析。在整个自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14、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6、第四自然段:
17、第三自然段:
18、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19、翻译课文,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句。
20、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1、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2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用。
25、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6、第二自然段:
27、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之后订正字音,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28、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29、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明确: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30、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31、课文分析
3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34、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35、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6、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37、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个字。对于这个字,有下面几种议论,选出不确切的一项。
38、这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在下边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已附答案,下同)
39、完成书后习题一。
40、文章结构:
41、通过诵读补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品味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42、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4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44、课外拓展
45、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46、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47、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48、第一自然段:
49、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50、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