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读完了已故学者朱幼棣老师所著的《后望书》,感慨颇深,我一直想写关于乡愁的记忆,那就从之前去过的板桥一个小小的村子开始谈起吧。
说起来真是惭愧,我曾不止一次带着女儿伫立母亲河边,感受黄河的水势浩浩、静水深流;也曾带着女儿登顶雷寺庄林场之牛角哨,纵目黄龙山碧波万顷,眺望天地的寥廓;也曾在一个平常的午后,和爱人自驾禹山,听山民讲大禹治水的传说,切身感受山顶娘娘庙那令人震撼的庙宇遗址,亲眼见证百姓口口相传的沧桑古柏;也曾自诩,自己用了一年时间跑遍了韩城的六镇两办政府所在地,触摸曾经的繁华,探寻农耕文明的脉络,寻找浓浓乡愁,然而,却未曾发现,在我所生活了七年的城市边缘,在那狮山、苏山的背后,还有零星散落着的寂寥村落,在热闹喧嚣的城市一隅,静静地守望着城市的变迁。
石家庄村就属于这样的村落。一个骤雨初歇的日子,因同事家中老人去世,我去了一趟石家庄村。这是个采煤沉陷搬迁村,平日仅有三人留守,有一种被世人遗忘的静谧。我们的突兀到访似乎让这个平日里一向"羞赧"的村子变得不知所措,先是惊着了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它们叽叽喳喳扑棱着翅膀,窜飞向远处;然后是杂草间的OO@@声,像是窃窃私语,这一群陌生的人儿,是要破坏他们的家园么?
听同事讲,位于板桥镇北梁的石家庄村共120户近600口人,以范、高两姓人为主,村里人才辈出,走出了榆林专员、市委副书记、县区长等领导干部,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因地处马沟渠煤矿采空区,前几年已整体搬迁到南湖西面的城市嘉园小区。平日村里没人,红事基本上都在城里设宴款待,只有遇到白事,乡邻才会回村帮忙,也只有过白事,才会有那么几天的热闹。
这个村落如今已鲜有人知。从同事家出来,我在凹凸不平的村路上,走得上气不接下气。硬化的路面上,留着一些清清的水洼,映着蓝蓝的天空和散漫的云朵。地上有牛羊深深浅浅的脚印,也有稀稀落落来往的车辙印。我在寻觅中,找到了冷冷清清的范氏祖祠,白墙青瓦,流檐翘角,不禁唏嘘:这里也曾经举行过轰轰烈烈的祭祀活动,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忠君报国孝老爱亲的家国情怀从这里代代传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家族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支点所在,这里更有游子扯不断的根。如今因年久失修,已残破不堪。我找到了被岁月侵蚀的始存于道光年间的戏楼,穿过时光隧道,仿佛能听到那响彻神州大地的秦腔唱词:"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吼秦腔,那可是农闲时节,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最舒坦的时光。我见到了这块热土上的祖辈曾住过的砖窑,远远的土梁上,一排排窑洞已经快被蒿草掩埋,它们像一只只眼睛看着山沟沟上的云卷云舒,又似一张张豁牙老汉的嘴,喃喃自语,讲述着久远的故事。还有那用青瓦灰砖搭建的、开始裂缝的井房,落寞地立在道旁,辘轳没了,也早已没有"吱呦吱呦"的扁担声,没有晚归的牛羊来饮水,不知井里还有没有汩汩清水?我脑海里像过电影,透过时光尘埃,可以体味,这些先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贫穷,但那时候是多么热闹而富足,后来虽然经济发展了、社会富裕了,它却又被无情地遗弃。这么多古建筑,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必然被风剥雨蚀,无可挽回地变成"遗憾".
我想起了小兴安岭深处,习总书记驻足于参天古树下,久久凝思,感慨"时间的川流不息".在云南大理古生村,总书记深情地说:"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小时候读《乡愁》,少不经事,不解其中味。长大再读"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会潸然泪下。也才懂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因为远归的游子不知道故乡已荒凉到了什么程度。
发展的洪流浩浩荡荡,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时光正飞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日新月异,然而,在广大农村,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人们的淡漠中,渐行渐远。好在,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数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和老百姓一起在祖辈生活过的土地上,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在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留住我们的根。是啊,故乡就是我们的根,就像总书记讲的:筑梦路上,一直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我再一次回首西望,落日如轮。北方冬季惨淡的云层下,几点寒鸦急急飞过,远方的天际线上,在那株高大古槐树梢上,凝成一团解不开的乡愁。乡愁是什么?习总书记不无感慨地说:"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
临走之前,我手抚长满枯草的斑驳的老墙,照了几张照片,记下我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