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上学路

初夏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风和日丽,随处可见杏花竞相绽放,道路两旁的大树吐出了柔绿的嫩叶,我的心情和天气一样愉悦。我们八个同学相约,来到母校芷江路小学旧址,重新走了一段上学路。

记得那是1965年,我们这些适龄儿童背起小书包走进了课堂,相遇、相识、相知,成为同班同学。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繁华的长江路附近,左边是天津路小学,右边是南京大街小学。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学校用"豪华"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新建的四层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绿色的玻璃黑板、四四方方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操场,与相邻的两所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约的同学按时到达学校后,大家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一个同学说,这栋楼就是当年咱们的教学楼。大家望去,墙面由原来的灰色变成了如今的粉色。宽敞的大操场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栋小楼,把学校紧紧地包围着。又一个同学说,你们看,二楼第二个教室就是咱们班。真佩服他的记忆力。来到学校大门口,我们举目眺望远处的教室,思绪把我们拉回往日的课堂,仿佛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我们一起回忆着、诉说着,仿佛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光:你还记不记得就在这个马路边,咱们几个跳皮筋儿,脚上的凉鞋底儿磨得比纸还薄,照跳不误?你忘没忘女生跳房子,男生来捣乱的情景?我那时候咋那么淘,老师刚批评完,转眼间就忘了,因为欺负女同学,家长去告状,回家免不了挨一顿揍……60多岁的我们,此时此刻童真再现。离开学校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来个集体合影吧,留下永久的记忆!

继续往前走,走不多远来到了贵阳街的三角地,这里是因自然形成的三角地形而得名的。当年这里是我们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现在的三角地像个小花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那时每天放学,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学校出发,井然有序地走到三角地,队伍就像树枝一样开始分杈,一会儿三个同学离开队伍向左走,一会儿五个同学离开队伍向右走,树杈越分越多,走着走着,队伍就只剩下我们一个单元楼门洞里的四个同学了。没有老师监督,每天如此。

边走边看边聊,不知不觉来到了二商店马路对面我的出生地。时代变迁,原来的二层小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个停车场,但是我家楼前的那棵大树还在,我凝视这棵大树,它没有松树那么郁郁葱葱,没有白杨树那么挺拔笔直,历经沧桑,满载岁月痕迹。记得小时候,我经常把皮筋儿绑在大树上,和小朋友一起跳皮筋儿。虽然50多年过去了,这棵大树依然让我魂牵梦萦。

当我们围坐在酒店的餐桌前,大家仍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记忆的长河中。55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走上学路;再过10年后,趁岁月不老,但愿每位同学还能如约而至再相聚!但愿那时的你,那时的我,还像今天这样,举起酒杯,品尝杯中美酒,咬得动老式锅包肉,重复童年的欢乐,男同学底气十足地飙歌,女同学跳起欢乐的舞蹈,一起挥洒我们的激情,焕发我们的青春,找回我们的童真!

(0)
上一篇 09-11
下一篇 09-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