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痕杂记整理了4篇清明节的诗句(精选102句),欢迎分享与收藏。
清明节的诗句 篇1
1、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长安清明》
3、清明节气杏花天,诗酒清吟祭华年。折尽长条倚春雨,为君垂泪小窗边。《清明祭诗》
4、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清明祭诗》
5、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7、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
8、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9、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10、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清明》
11、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夜》 【唐】白居易
12、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唐)张继
13、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
14、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15、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清明祭诗》
16、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郊行即事》(宋)程颢
17、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韩
18、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日》
19、朝听细雨润门扉,年年一度送春回。《清明祭诗》
20、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清明祭诗》
2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22、赏芳时节清明日,清明把酒释别愁。《清明祭诗》
23、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
清明节的诗句 篇2
1、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2、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3、《采莲》燕园不可采莲,莲叶空自田田无鱼戏在莲中我亦难入莲间。
4、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5、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7、《问莲》花中君子来哪方,婷婷玉立展娇容。暖日和风香不尽,伸枝展叶碧无穷。纵使清凉遮炎夏,为甚委靡躲寒冬。既然不愿纤尘染,何必立身淤泥中。
8、《咏莲》池塘一夜风雨,开起万朵红玉;怜君自来高格,爱莲谁若敦颐。
9、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10、燕园不可采莲,莲叶空自田田;无鱼戏在莲中,我亦难入莲间。
11、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
12、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3、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4、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15、友人致电来,邀我游苑址。斜风雨数点,新月柳几枝。行到近春园,立观荷花池。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
16、《小池》泉眼无声细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1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1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20、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水调歌头・中秋》宋・米芾
21、那年未见尘世繁华,未负半生牵挂,而今岁月飒沓,人已天涯。
22、旧相思、偏供闲昼。――吴文英《夜游宫・春语莺迷翠柳》
2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24、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25、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26、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27、相思未老风花瘦,遣笔问心诗兑酒。
28、擎一伞落红似雨,倾一世芳华初现。――唐七公子《华胥引》
清明节的诗句 篇3
1、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思妇楼头月,征人马上霜。
4、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5、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冬夕》出自:岑参
6、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曹组《蓦山溪・梅》
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甫吟。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初冬》出自:杜甫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0、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1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2、萧条古木衔斜日,戚沥晴寒滞早梅。愁处雪烟连野起,静时风竹过墙来。故人每忆心先见,新酒偷尝手自开。景状入诗兼入画,言情不尽恨无才。《冬日》出自:韩
13、黑夜天寒愁散玉,东皇海上张仙烛。侯家歌舞按梨园,石氏宾寮醉金谷。鲁家b暗披水,雪花灯下甘垂翅。散帙高编折桂枝,披纱密L青云地。霜白溪松转斜盖,铜龙唤曙咽声细。八埏蝼蚁厌寒栖,早晚青旗引春帝。展转城乌啼紫天,淝镅寐デ啊!抖挂鳌烦鲎裕撼绿
14、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冬至》出自:杜甫
1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6、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8、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o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湓浦早冬》出自:白居易
19、花叶随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冬深》出自:杜甫
20、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满江红・冬至》出自:范成大
2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2、高楼临古岸,野步晚来登。江水因寒落,山云为雪凝。远村虽入望,危槛不堪凭。亲老未归去,乡愁徒自兴。《冬日登江楼》出自:曹松
23、想庆三伏怯袢热,待到仲秋吐艳香。――程公许《种秋池塘荷盖方密有四五朵花》
24、逮兹三伏候,息驾万里途。杨於陵《郡斋有紫薇双本自朱明接于徂暑其花芳馥…因诗纪述》
25、辇致一壶舒数艳,时当三伏眩双眸。董嗣杲《朱槿花》
清明节的诗句 篇4
1、炎蒸三伏有无中,十里荷花四面风。――赵蕃《张帅置酒环波觞孙会之签判严造道主簿及蕃作》
2、使君意消三伏中,未可鞭久不雨,今辰催青铜。潘大临《吴熙老所藏风雨图》
3、迩知三伏涨,骤甚八月潮。――马一浮《伏涨》
4、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白居易《何处堪避暑》
5、暑令忘三伏,凉飕逼五更。陆游《露坐》
6、何发三伏中,五夜风飕飕。袁燮《夏日早起》
7、受二气中开止昼,当三伏里傲炎曦。陈著《连山王开诗试子午花四首》
8、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潘阆《酒泉子・长忆西山》
9、客里恰逢三伏暑,程头方到九秋桥。胡仲弓《过岭作》
10、我爱勺湖住,三伏暑全忘。萧恒贞《水调歌头 夏晚与石君湖上纳凉,填此索和》
11、炎赫当三伏,轮镉傺啊A蹩俗吨裣痹菏⒊破鹩璨萏檬葡救绽乐嘤锌伞
12、积雨扫除三伏事,牵牛成就一窗阴。陈曾寿《子玉种牵牛花于余窗前虽为梧桐蔽日影著花不多而绿阴满窗亦可爱也》
13、欲差尔等统军前去,收伏四国,速奏凯旋者。罗贯中《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14、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采莲曲》李亚如
15、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权德舆《七夕》
16、度金针、漫牵方寸。――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19、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20、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张浮抖峤醣辍て呦Α
21、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22、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唐刘威《七夕》
23、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4、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25、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唐刘言史《七夕歌》
26、扁舟夜宿吴江,正水佩霓裳无数。――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