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痕杂记整理的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1
往后的几天,一如平常,我每天采摘桑叶回来,然后总是找时间跟可欣一起换桑叶,清理蚕沙。而后就经历了几次蚕宝宝蜕皮,就开始有的已经通体透亮,这是要吐丝结茧了。可欣的问题又来了:蚕宝宝是怎样吐丝的?什么是结茧?它真的会变成蝴蝶吗?
一天清晨,醒来后发现已经有一条蚕成功结茧了。它很聪明的,找到盒子的一角,就势而居。小小的蚕茧还不够厚实,依稀可见蚕宝宝还在里面忙碌。我在欣喜的同时,也不由感叹,一个小生灵即将走向终点,多么短暂的一生。人,大概也是这样吧!养蚕,突然让我觉得伤感!
接下来的几天,其余的蚕宝宝也都非常勤劳的吐丝结茧,一派繁忙景象。大多数蚕茧都是白色的,居然还有两只好看的橙红色,可欣激动不已!当然,也有例外,有一条蚕可怜兮兮的,到处吐丝也未能成功结茧。春蚕未到死已丝将尽!眼看着它日渐消瘦、形容枯槁,好不可怜。看来蚕也有笨得要死的,真逗!没办法,不忍心眼睁睁的看着它死去,干脆丢掉!桑叶需求量越来越少,我可以几天都不采摘了。
养蚕活动接近尾声,只待破茧化碟(蛾)!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2
相信大家都在科学课上养过蚕宝宝。噢!对了,就是会吐丝的虫,它的丝还可以用来做丝绸呢,接下来我为你讲讲我养蚕的趣事吧!
“一颗颗小芝麻”
自从在科学老师那里领到蚕卵,我就等啊等,大约四五天,我的蚕宝宝们都破壳而出了。“呀!原来外面的世界这么美丽。”是谁在感叹呢?原来是刚破壳而出的蚕宝宝,它的小脑袋东看看西看看仿佛正在探索新世界。刚出世的蚕宝宝全身黑黑的,用放大镜看,它的身上凹凸不平,一只只刚出世的蚕宝宝正在吃桑叶,那个样子真像在桑叶上撒了芝麻,尽管有许多只蚕,但它们一天也吃不完一片桑叶。
“金蝉脱壳”
蚕一天天长大,现在变得更肥了,并且身体越来越白。这一天,我发现有两只蚕宝宝在“打架”,一只蚕爬到另一只蚕身上,在另一只蚕背上抓来抓去。那只蚕脱掉了身上的一层皮,像是“金蝉脱壳”。科学老师说那是蚕在脱皮。
来了三位“大胃王”
科学老师送给了我三只猪儿虫,老师说:“猪儿虫也是蚕的一个品种。”猪儿虫身上颜色可比普通蚕多了许多,它身上有黑色、白色、红色、绿色……猪儿虫可是蚕中的“大胃王”。一只猪儿虫的食量可是三只普通蚕的食量。猪儿虫只要看见桑叶就死抱住不放,并且狼吞虎咽地吃下。
我的蚕们全部都结了茧,通过养蚕宝宝我知道了丝绸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都是可爱的。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3
两个星期前,我听了姜老师养蚕的建议,让妈妈从网上给我买了10条可爱的蚕宝宝和一套养蚕工具。
今天下午放学后,我惊喜地发现蚕宝宝们的身子长长了许多,皮肤由灰色变成灰白色。但“可怕”的是它们越来越贪吃了,食量大得惊人,之前两片桑叶足够它们饱饱地吃上一天,现在四片桑叶只是两餐的量。
绿叶被蚕宝宝们啃食得差不多了,我赶紧给它们换新桑叶。我洗好并擦干手,把过滤网盖在它们的身上,再在上面放几片新鲜的桑叶,然后在一旁静静地观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看着过滤网上费力爬着的蚕宝宝们,我真想上去帮它们一把,但出于好奇和尊重,我还是让它们自己完成了“搬家运动”。
“咦?它们的眼睛这么小,是如何找到食物的呢?”带着疑惑,我百度了一下,了解到蚕宝宝神奇的一面:原来它的眼睛只能用来感受光,而辨别方向和味道全靠它的触角。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4
题记:同学送了我一批蚕籽,我想完整地体会一下养蚕的全过程,妈妈也十分支持我,帮我准备了必要的器具,并要求我认真观察并记录养蚕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下面摘录的就是我历时一个多月的养蚕经历中的几个真实片断。
4月8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今天,我的第一批蚕苗出世了。刚出生的蚕苗小小的,浑身黑黑的,慢慢地蠕动着,显得十分可爱。我轻轻地把它们放到嫩桑叶上,它们有的慢慢地爬动着,有的慢慢地啃起了桑叶。往年,我总养几条玩玩,今年我弄到了几百条蚕苗的蚕籽,要大养一番了。
4月14日 星期五 天气:多云
我的第一批蚕开始蜕皮了,几天来,我看它们从一条条小小的黑东西,渐渐地长大、长胖,慢慢地从尾部开始脱掉那身“旧衣裳”,换上了“新衣裳”,成了白白胖胖的蚕宝宝。
4月26日 星期三 天气:晴
最早的一批蚕已经蜕了几次皮,已经成为了五龄蚕。他们整天不停地吃,刚扔下去的一大把桑叶,伴随着“嚓嚓……”的声音,一会儿就只剩了茎。蚕吃桑叶十分挑剔,它们宁愿浪费掉,也不愿意吃不合自己口味的东西。为了满足它们日益旺盛的食欲,这几天,我几乎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为这些蚕儿们寻找、采摘“食粮”上了。忙不过来时,我还向爷爷请求“支援”。每天,我还要为他们打扫“房间”,收拾“残局”,我总算真的尝到了劳动的艰辛。
5月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我的蚕开始“上山”了,我央求爷爷给它们扎了几座小小的草山,让蚕儿们可以爬上去结茧。几天下来,草山上已经有好多茧了,那些茧的颜色不太一样,主要是白色的,还有黄色的。爷爷告诉我,如果把这些蚕茧子送到工厂去,变成丝,可以织成真丝布,真丝布是高档的纺织面料。蚕虽小,给人类的贡献可真大啊!听了爷爷的话,看着眼前正忙着的吐丝的蚕和一个个可爱的茧子,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5
一个月前,我在语文课上拿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蚕宝宝。拿到这些小小的蚕宝宝后,我的心中就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它们是怎样吃东西的?又是怎样拉屎的呢?于是,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蚕宝宝的样子非常可爱,它长着好像大号薯条一样长的身子,脑袋却只有米粒那么大。它的背上有两对好像括号一样的黑色花纹,大概是用来吓唬天敌的,不过,褪皮之后,那对括号就没有了,要过些天才能够恢复。
它的尾部有一根小刺,当它心情不好或受伤时,小刺就会软下去。蚕宝宝一共有三对胸足和四对腹足加一对尾足,它的腹足是用来固定自己的,尾足则是用来夹住物体的,而它的胸足才是它真正的足,用于帮助它抓住食物方便它进食。等它长大后,腹足和尾足都会脱掉,成为只有三对中的昆虫。
蚕宝宝吃桑叶的样子很有趣。它先用胸足抓住桑叶,然后再把头举起来,好像挖土机一样,有序的从上至下一次又一次的把桑叶送到自己的肚子里,不一会儿,一片桑叶就不见了。
在饲养时,我还发现另一个奇怪的事情:它拉出的大便几乎都一样大,好像芝麻一样,又黑又小,呈固体形状却又有点弹性,上面还有好像玉米一样的花纹。我把它拈开来一看,发现里面都是蚕没有消化完的桑叶沫,而且还有一股清香。
通过这么多天的观察,我发现蚕宝宝真的很无私。它一生这么努力吃桑叶,就是为了吐丝结茧,让我们可以有温暖的衣被可以享用。我终于明白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6
蚕宝宝刚从卵里孵化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待它,要用比较嫩的桑叶去喂他。
今天,姐姐送给了我三十只可爱的蚕宝宝,我很细心的照顾它们。
蚕宝宝有一颗小巧玲珑的小脑袋。眼睛小小的,嘴巴小小的,还有一个像沙粒的鼻子,白胖胖的身体上有一节节的花纹,肚子和胸前长满了带小绒刺的脚。
我先用一张精美的彩纸为蚕宝宝折了一个漂亮的房间,然后把蚕宝宝放到里面,又在盒子里放了一些青翠鲜嫩的桑叶,等了好久的蚕宝宝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嫩叶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大洞,又过了一会,鲜嫩的桑叶就剩下一根根的叶茎了。
每一个月才一袋桑叶,每天撒一两片,我的蚕宝宝渐渐地长大了,像一根笔芯一样粗了。经过几次脱皮以后,蚕宝宝变得又白又胖,有好几只已经结茧了。
看到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感觉自己有很大的成就感。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7
礼拜天,我想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满怀好奇心肠端来一盆水,接着我又拿来一些橡皮泥。
我先把橡皮泥捏成团,看着这圆圆的橡皮泥,就像一个球一样圆溜溜的,心想:“这必定是沉下去的,就像石子会沉没到大年夜大年夜海。”我当心翼翼地把橡皮泥放入水中,不到一秒它就沉到水底了。
我又做了一个船形的,“我信赖这一次必定能成功!”我胸有成竹地说。我把橡皮泥放入盆中,果真过了几分钟后,橡皮泥也没有沉下去,我冲动得跳了起来。高兴地说:“妈妈,你看!它终于浮上来了!”
把它做成树叶的外形,会怎么样呢?我又想:“此次必定能浮上来!”,我冲动的都听到我急促的心跳声了!我轻轻地把橡皮泥放入水中,“哇,果真浮上来了!”我不由自登时欢呼起来。可是,不过几秒钟,我掉落望了。水慢慢地从它的边沿浸上来,逐渐地,它也沉了下去。
为什么划子就能浮在水面上呢?带着疑问,我就教了爸爸,爸爸说这跟浮力的事理有关,在雷同的重量下,接触水面的体积越大年夜大年夜的橡皮泥造型越能浮在水面上。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既能着手还能动脑,异常富有挑衅性,还能学到科学常识。我很爱好!
科学知识性养蚕作文 篇8
今天,科学老师叫我们做个实验:怎么的情况下,铁钉生锈最快。于是,我找了五根铁钉,放到5种不同的环境,分别是:油里,一半空气一半盐水中,全在水里,空气中,潮湿的环境。第一天,放在菜油里的,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依旧是银灰色的皮肤;放在一半空气一半盐水中的,早已苦不堪言,锈迹多如繁星;沉没在水里的,没有一点一点的锈斑凸出来,而是成片成片的变黄,水也随着变黄;放在空气中的,原封不动,没有任何变化;放在潮湿处的,在像别人炫耀自己,还没有锈斑。
第二天,放在菜油里的,依然没有变化,静静的躺在那里,轻松自在;放在一半空气一半盐水中的,分成上下2部分,下半部分已经死无全尸,上半部分有些锈斑;沉没在水里的,全身都锈了,摸一下,还有脏锈斑黏在手上;放在空气中的,悠然自得,好像自己命中注定,不会生锈;放在潮湿处的还是完好无损,大概是因为不够潮湿吧!第三天,放在菜油里的,和新的一样,安然无事的度过3天;放在一半空气一半盐水中的,完全生锈,不能全身而退;沉没在水里的’,身上伤痕累累,锈迹斑斑;放在空气中的,一声不响,得意洋洋;放在潮湿处的,也出现了成片的锈斑,只不过慢了些,黄色的锈迹粘在地上。
纸上得来的知识,终归不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取得真理,理解深刻。也证明了老师常说的一句古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