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米@

一年四季,徽州人都变着法子做各种米@,有的是为了一种纪念,有的是为了食用的便利,有的已成为一种乡愁。

徽州米@种类繁多,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可谓季季有花样,月月有不同。米@的样式更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

徽州的春天,桃红柳绿,草木青青,是清明@上市的季节。这时街上的店家、乡村的农户都忙着做清明@,到处弥漫着清明@的飘香。在这个节气,或许是为了纪念先人吧,每当清明前夕,家家户户无一例外,都会把精心备下的糯米、籼米碾成米粉,按一定的比例,和上捣碎过的艾叶汁一起揉捻。清明@最好的馅料是刚上市的春笋、豆干、肉丁,考究的还用腊月腌过的猪大肠,这样做起来的清明@色泽如翠,色香味俱全。当清明@刚蒸好出笼时,家里的老小都有等不急的感觉,一口咬下去,糯滑可口,米香、苎叶香从牙缝直往外冒,真是"吃着打巴掌都舍不得放".

到了立夏,就该吃竹叶@了。竹叶@不大,黑芝麻糖馅,据说立夏这天吃了竹叶@,这一年就不赖夏了(徽州方言:不瘦夏的意思)。立夏这一天,徽州人自家做点或到商家买点,我一口气要吃上好几个,有清爽入口的感觉。

每当农历七月半这一天,徽州部分地区有吃麻@的习俗。麻@就是将蒸熟的纯糯米放在特制的石臼里,用木质的锤子先捣烂,然后用力捶打,木棒在一次次的撞击声中,吃力地拉起长长的粘丝。撞击时间越长,麻@嚼劲越好。之后用手捏成@团,在外面裹上芝麻、白砂糖,呈麻状。麻@可以用微火少油煎着吃,两面微微呈金黄色为最好;也可用当地的火篮(烤火用具)烤着吃,有时会听到烤熟的麻@发出"滋滋"的声响,伴着糯米和芝麻的香味。烤出来的麻@外脆内糯,入口生香。记得三十年前有一次,我从农村老家拿了十几个麻@到城里的二姑家,当时读初中的表弟周末回家,二姑烤了两个麻@,表弟狼吞虎咽地吃完,因吃得太快竟然噎着了。

无@不成年,已成徽州一种习俗,每年春节前的腊月,家家户户都会做米@。徽州米@,是徽州大山的恩赐,是冬季里的一道美食。选用上好的晚稻米浸泡,接着就是碾米筛粉的细活,然后拍@、蒸@、点红。徽州山村里有一个好传统,每当哪家有事忙,邻里之间都会你帮我、我帮你。做米@时,山村邻里一般都会赶来帮忙,揉粉、搓圆、定型,大家围在一起,分工合作,其乐融融。随着一双双巧手的操作,各式各样的米@就摊在篾匾里,随后放在柴火灶大锅里蒸笼一蒸,等那热气直了,米@就可以起锅了。大家做好米@又会给村里每家都送点,俗称"发喜@",希望来年家家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徽州米@有白米@、挞@、石头@、瞎子@等不一而足,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椭圆形、菱形,还有用传统的@印打制而成。@印的图案大部分为福、禄、寿等,寓意着美好与祝福。将搓揉好的米粉团一坨坨揪下填进@印,用力挤压抹平,敲出后就成了有图案的米@,再上蒸笼蒸后即成。出锅后,用准备好的红色食用颜料给米@点红,寓意"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徽州白米@的吃法有很多,可以炒着吃、煮着吃,或炸着吃、烤着吃。白米@有种炒法特别好吃,先将腌肉爆炒,再放入切好的米@、时令的菜心和蒜叶,炒好后白绿相间。腌肉炒熟后特有的香味和米@的米香,让人口中生津。

徽州米@,是舌尖上的乡愁。远在他乡的我,经常念想的还是家乡的米@。

(0)
上一篇 12-22
下一篇 12-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