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这句话出自美国作家加百利·格切尔的笔下,它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我们可以学会在这些困难中成长和进步。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变化,不断探索新的道路,勇敢地迎接挑战。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
1、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3、师:那我们用多大的体积单位合适呢?
4、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使学生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网络进行分析归纳逻辑推理,联系生活实际科学运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6、帮助幼儿认识正方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7、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8、一个长方体,长分米,宽分米,高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棱长总和是( )。
9、决定长方体的大小的是它的长宽和高。()
10、调动经验,冲突中引出长方体,揭示课题。
11、幼儿自由探索记录长方体的六个面。
12、练习设计特色鲜明。例如,在计算横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通风管的侧面积时,不满足于先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计算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以求出长方体通风管侧面积的方法,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展开成长方形,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出通风管的侧面积。加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3、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4、对照直观图提问: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分米,宽是分米,高是分米,你能数出这个长方体中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吗?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指名上台板演)
15、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16、学生自由上网自学。这种学生上网自学并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提高参与度。
17、由于本节课介绍的概念较多,因此我采用了简单明了的讲解法。
18、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立方分米,高分米,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如果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分米,那么宽是( )分米。
19、把个棱长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和是( )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20、做一个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 )厘米。在这个框架外糊一层纸,至少需( )平方厘米的纸,这个纸盒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2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23、长方体有()个顶点,()条棱,()个面,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25、指导思想
26、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7、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28、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9、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30、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1、一个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的长方体,可以分割成( )块棱长厘米的正方体。
32、自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3、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应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里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34、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35、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36、因为正方体有个相等的面,所以正方体有条相等的棱。()
37、把两个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表面积最少减少( )平方厘米。
38、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 独立观察提纲:
39、一个长方体水池,底面长m,宽dm。如果要向这个池子里注入dm高的水,需要多少升水?
40、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测–实验探究–验证"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42、辨一辩.
4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有序观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4、完成教材第页“练一练”第题。
45、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46、展示交流
47、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48、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49、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
50、谈话: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个面的特征,它的条棱又有哪些特征呢?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再和同桌交流。
51、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52、出示练一练第题
53、重视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例的教学中,通过结合生活中的情境将知识学习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三者统一起来进行教学,可以使学习内容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起到“一石三鸟”的功效。另外在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得出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乘法分配律来沟通两种方法。特别要突出计算上(或下)面是长与宽的积,前(或后)面是长与高的积,左(或右)面是高与宽的积的教学,让学生牢固进行记忆,避免出现死记硬背计算公式的现象。
54、图是( )体,它的个面是()形。
55、小结。
56、能从不同角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57、填空。
58、出示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问:这些是什么图形?
59、用三个棱长为分米的正方体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体积是( )立方分米。
60、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6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2、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63、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长宽高想像每个面的形状及相关数据。
64、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65、分别擦去长方体直观图多条棱,想像出原来长方体形状。
66、在本节课的学生汇报环节当中,学生在汇报时语言表述有些不清楚。
67、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呢?这样的面是什么形状?数一数,记在作业本上。
68、学夕目标
69、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70、这个外包装箱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71、长方体直观图画法。
72、长方体有( )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 ),有( )个面,( )的面的面积相等。
73、有一个长方体的底面是正方形,边长分米,高为分米,将这个长方体平均截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 )或( )
74、由面的相交引出长方体的棱。
75、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 正 方 体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76、学生自主在实物上量出长宽高,标出数据,同桌交流。
77、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叫做()。
78、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79、通过本节课的学夕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80、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同时,能提前渗透表面积的变化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孕伏。
8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8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83、出事情景图。师:今天学夕什么?(长方体的体积)你们怎么知道的?对,这就是观察,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都是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84、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85、如果要给这块橡皮做一个盒子最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片,该怎样算呢?(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
86、根据剩下三条棱,想像出原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87、师: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想,猜想在数学学夕中是必要的,但我们仅靠猜测就能得到结论吗?(不能)我们需要(预设学生答::验证)(板书:验证)
88、例)
89、个别同学对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计算混淆,导致出现有的面不需要计算还是计算在内。
90、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91、用体积是的小
92、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93、做练习六第题
94、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95、一根长方体木料,横截成段,增加了个面。()
96、长方体三条棱相交于一点叫做它的顶点。()
97、某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高是厘米,则这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________厘米。
98、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99、单位换算
100、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所以有个面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10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102、在一个长方体中,如果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那么另外四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103、计算出现错误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对于小数的计算不重视。
104、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105、过程与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06、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107、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08、揭示顶点概念,数顶点个数。
109、用两块橡皮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块橡皮的表面积体积的和比,有没有变化,变化了多少?
110、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11、看到这个内容,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112、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113、如果把这块橡皮平放在桌面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114、说一说(纸巾盒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115、会看长方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16、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117、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后,让学生指出具体图形中的长宽高,并利用长宽高都相等的图形巧妙地过渡到正方体,这是抓住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而且明白了为什么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18、出示长方体,那这又是什么呢?
119、按第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拓展:一个棱长是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120、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121、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122、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123、用一根长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棱长应是( )。
124、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125、工人叔叔把生产好的橡皮放在一个棱长厘米的无盖的正方体纸箱里等待打包装,做这样一个纸箱至少需要硬纸片多少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米?
126、自制CAI。
127、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128、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29、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30、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们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13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32、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 相同点:个面条棱个顶点。 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个棱长都相等。 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133、要让学生质疑困难
134、分层练习,选综合性强的题,适当提高
135、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136、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
137、在练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摸一摸,虽然每个面都设计到了,但是教学还不够扎实,有些学生还不能全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须改进。
138、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橡皮的体积吗,需要测出哪些数据,该怎样计算呢?乐乡学苑
139、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40、不同层次的练习。在网上练习题中,我设计了“练习A练习B练习C”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选做。
14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142、如果让学生自己准备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并观察正方体的数量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更直观的明白长乘宽来自一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
143、对于特殊的长方体进行侧面积计算时应补充为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对于计算特殊长方体比较简便。
144、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145、例,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题。
146、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147、物体所占( )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4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149、在直观图中找长方体的六个面,同桌交流,在作业纸上找一找。
150、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15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游戏吗?这是老师用cm的正方体拼成的积木,(课件出示)你能说说它们的体积吗?
15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153、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154、教师创设情境。课件演示一张“图形王国城门图”的图片,教师提问:“你能在这张图中找到哪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正是由问题开始,同时又在后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155、揭示长宽高概念。
156、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157、为了弥补聋生语言缺陷,充分发挥他们形象思维占主体的优势,我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
158、两个棱长为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两个表面积之和减少( )。
159、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长方体
160、把长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段,表面积增加平方分米,原来木料的体积是( )。
161、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162、把一个长方体的宽增加厘米,就变成一个棱长为厘米的正方体,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63、揭示课题:像这样的形状也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长方体。(板书)
164、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
165、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166、总结归纳,揭示规律
167、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168、进一步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69、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170、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171、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172、给这块橡皮四周贴上商标纸(贴满),商标纸的面积最少是多少平方厘米?
173、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174、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75、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176、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177、应用网页制作做了课件,让学生目睹了图文并茂在课堂中的作用。
178、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179、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180、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181、填一填
182、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18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84、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85、做个小小设计师,如果文具厂想将块同样的橡皮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请你做设计师,你会将这个外包装箱长宽高确定为多少比较好?
186、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187、现在,请问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188、预夕下一节。
189、长方体的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190、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191、引导学生 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192、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193、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94、教学重点与难点
195、教学层次清晰。不论是复习,还是练习,都由易到难,逐步递进。而练习的设计也是注意坡度,层层深入。
196、插入语音:体积,体积,怎么就叫体积呢?怎么不叫体和,体差,体商呢?(配合着老师的手势)
197、小结:有六个面,并且全是长方形的六面体或对应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为长方形的六面体均为长方体。
198、师:下次如果遇到另一个长方体,你觉得还需要摆吗?(预设:不需要。)
199、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00、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信息?